建好国家文化公园 助力弘扬北疆文化——自治区政协“积极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对口协商会议侧记
- 发布日期:2023-10-17 10:52
- 浏览次数:
长城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建设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十四五”期间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
内蒙古的长城现存7500多公里,遍布全境12个盟市约80个旗县区,长度和跨越朝代均居“全国第一”,是我国长城资源极为丰富的省区。同样作为沿黄九省(区)之一,黄河内蒙古段总长843.5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是“黄河几字弯”核心地带。目前,自治区承担着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的建设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沟通协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9月19日,自治区政协一场关于“积极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的协商正在展开,自治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为进一步促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做出成效建言助力。
根据《自治区2023年度政协协商计划》,由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实施“积极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对口协商。年初以来,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魏国楠的带领下组织自治区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先后赴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包头市等地调研,并赴河南省学习考察,摸实情、找问题、寻良策,通过深入研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
2020年4月,自治区成立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6月,成立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自治区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调研情况看,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保护难度大、整体经费不足、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生态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不充分等问题。
如何继续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工作,打造一批中华文明标识性长城、黄河参观游览区?结合当前现状、经验成效和存在不足,与会人员坦诚交换意见,积极提出“金点子”。
促进深度融合 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注入源泉活水
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符号。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战略决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是重要抓手和着力重点。
“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对于文艺创作的需求,首先要思考与‘北疆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相结合,要体现红色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几个方面的代表性。”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艺如乐图说。
“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内,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5次‘拥抱’黄河,谱写了‘北疆文化’的精彩篇章,也为丰富中华文化做出贡献。”在自治区政协常委、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索英俊看来,“长城5次拥抱黄河”是内蒙古打造“北疆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大力挖掘、弘扬和利用。他建议在“长城5次拥抱黄河”的地点设立标志性雕塑、雕像和碑、牌、石柱、广告牌,建立打造“北疆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和长城故事的品牌载体。
呼和浩特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皇甫文登认为,“当前呼和浩特市在挖掘利用长城、黄河文化资源上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两个国家公园内大部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因此,他建议从“挖掘长城和黄河文化历史资源、围绕建设好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持续建言议政以及努力创造‘北疆文化’文艺作品”这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北疆文化”新高地。
多措并举抓保护 让长城、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田连奎介绍道,目前,自治区共有9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8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十四五”时期项目储备库。
“现阶段,自治区层面和相关盟市都已出台有关保护条例,下一步,建议在抓落实上下足功夫。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责任落实,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完备县、乡、村保护网络,细化任务分解,确保各项要求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地、能见效。”自治区政协委员、赤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黄双燕建议。
“加强长城、黄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监管力度,严禁破坏和盗窃行为,并通过教育和宣传深化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通过加强修复工作、建立保护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这些宝贵的遗产能够永久保存下去。”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蒙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双鹰建议。
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水彩画系主任云宇峰呼吁,要对长城、黄河文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尤其是清水河段部分长城遗址的人为损毁和自然风化较为严重;要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要修旧如旧,呈现原有的自然状态和历史年代感。
重视深度挖掘 拓展长城、黄河文化内涵外延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挖掘和研究阐释长城、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布局打造一批长城、黄河主题展示区域,生动呈现长城、黄河文化的内蒙古特色。
“整合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构建总体空间格局,实施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长城文化研究发掘、文旅深度融合、标志性项目建设等工程。”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晓强建议。
“自然景观只是公园呈现文化价值的背景,必须让人文、历史元素唱主角,深入研究、发掘长城、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自治区政协委员、包头日报社副总编辑郑炜建议,“要在深入研究区域内长城、黄河文化的特点,在深入把握本地文化资源所反映的整体性国家意义的基础上,提炼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的核心主题,并以此为主线整合区域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呈现。”
“进一步挖掘内蒙古黄河‘根魂’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加强红色文艺创作,开展多样化传播形式,强化对外传播,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自治区发改委社会处副处长曹冉岳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 讲好长城、黄河内蒙古故事
近年来,自治区相关部门大力宣传长城、黄河保护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强化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宣传报道,不断加强长城、黄河文化宣传力度,全社会保护长城、黄河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要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小红书、b站等自媒体平台,策划长城和黄河相关选题,让用户深度参与,让用户自带话题,制造话题。通过内容的创作推动内蒙古文化的广泛宣传。”自治区政协委员、中科宸星(锡林浩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艳丽建议。
自治区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张艳茹认为,目前我区对于长城、黄河的宣传工作力度不足,缺乏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艺术作品,下一步将组织系列长城宣传展示活动,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做好电视专题片《长城之歌》拍摄工作,配合做好第二届长城文化发展论坛相关工作,进一步展示好内蒙古地区长城风貌,宣传长城历史文化知识。
“今后,我局将继续协调指导各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平台加强长城、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宣传报道,推动以长城、黄河为主题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工作,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并将借助京蒙协作机制,协调在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大力讲好长城、黄河故事。”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张淑梅说道。
协商会上,自治区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和文联等部门均从各自职能角度纷纷给出了具体建议,对于委员们的建议,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纳。
“此次对口协商是自治区政协助推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的一个具体举措,起到了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作用。”在听取大家发言后,魏国楠希望各有关部门能够运用好协商成果,政协委员继续关注这项工作,通过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方式进一步提出意见建议。(梅莉亚)